以前我的观点是:区分词性或者有含义差别的多音字被单音化是不好的,比如骑,动词读齐,名词读记,统读之后无法区分含义。
乍一想,汉字确实不依赖发音,读音怎么漂移似乎是无所谓的。「荨麻疹」你读寻还是读钱都不影响本身的含义。包括顺着这个思路,中国人应该是很难理解为什么西方会有“语音中心主义”的思路,即把语音和文字对立起来,我想这可能就是日耳曼语系里字母表音带来的结果?
但反过来想,中文也确实存在发音影响所指的情况:
- 现代汉语单或双音节词很多,这本身就是为了易读性
- 网络卡顿,第三个字其实读【qiǎ】而不读【kǎ】。最初「卡」这个字只有【qiǎ】这一个音,只有外来语音译(卡车、卡片)的时候才会读【kǎ】。因此「卡顿」和「关卡」一样都应该读【qiǎ】。那为什么现在读【kǎ】?我想可能是【kǎ】的爆破音更有停顿感,更契合人们对卡顿的想象。
所以网络卡顿这个词,看起来是完全表意的四个字,而非音译的表音的汉字,但实际上他的读音正在向着表音的角度漂移。这不是简单的,这个符号表音,而是这个符号的含义和他的发音的含义开始靠近重叠。

这种角度看,「卡」的读音漂移似乎带有某种自我指涉的属性,为什么会读卡顿要读【kǎ】而不是【qiǎ】?因为卡顿的含义是画面突然停止。为什么用「卡顿」的含义是画面突然停止,为什么用「卡顿」而不用「来顿」?因为读【kǎ】顿,爆破音听起来有突然的感觉。
说起来我好像从来没想过表意文字的发音是怎么产生的。
至于为什么最近很关注一些看起来是语文的无用细节?
印象里,《世界奇妙物语》里有一话讲全世界所有人都开始谈论一个词“Zundoko Veron Cho”,男主很迷惑,虽然每个人都在谈论这个词,但是一旦他去问“Zundoko Veron Cho”是什么意思,别人就会说“啊,你连这都不知道?”于是男主悻悻离开,直到最终他也加入这个大家庭,一起愉快地使用自己不知道含义的“Zundoko Veron Cho”。
前两天看到一个吐槽中国人应试思维的微博,说必须得有奖杯才会打游戏,看到武器不先试试而要看数值等。我脑海里的第一反应是“主体性的缺失”,但其实我既不知道什么是主体性也不知道我们是否应该具有主体性或者我们是否原本具有主体性,最后换了个词“单向度的人”。
所以很多时候其实我并不知道我在说的东西是从何而来,是什么意思,是以什么样的规则和逻辑被组织的。而对这种“隐蔽的规则”的好奇,一方面是对规则本身的好奇,另一方面就是想仔细琢磨琢磨连带着的这一套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