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220301 为什么我不喜欢正经地把公司人格化?
220303 Switch五周年,五年之前的七号楼
220304 万物都是箱庭游戏?
220310 天堂之眼加料版推出的可能性?
220312 向前兼容与向后兼容
220314 三虫同框溜猴宣发的正确性?
220317 高级会员送的DLC越多我反而越不想开
220318 马车8,落差,恍惚,简单的快乐
220321 马车8,动物森友会与十年之后
220322 解密游戏与战旗游戏,难受!
220323 剧透这件事,其实很多人也没有那么介意。
220323 越认可玩家的价值,越要榨干玩家更多的钱包?
220326 不看好RWBY冰雪帝国
220330 可以用“大白”称呼防疫人员吗?
220301 为什么我不喜欢正经地把公司人格化?
其实个人不太喜欢正经地把公司人格化:
有时候我们说GF躺平不躺平,背后还是再说这几年的游戏做得好还是烂,有没有创新,这只是套了一层人格化壳的事实问题。
但比如GF到底是「主动」还是「被迫」年货化,这就是一个没有答案只有立场的纯人格化问题了。第一,什么叫主动还是被迫,一个方案,我觉得挺好但是难度太大,半推半就不情愿最后还是把这事儿干成了,干成之后我也开心,我到底是不是被迫的?一个人你都说不清楚,更遑论公司呢?第二,谁来代表GF,先辈说好大森说不好岩尾说不好,GF到底是情愿还是不情愿?没有答案也没有意义。
220303 Switch五周年,五年之前的七号楼
五年之前的3月3日,我还记得是个星期五。那天上午十点到十二点是微观经济学,七号楼,在有软椅子和小桌板的阶梯教室上。上课嘛,自然不会听的,打开手机看B站直播。那会儿还在计较校园手机卡的闲时流量,印象里是看了一小会儿,看到林克拿了英杰能力主动腾空之后就惊呼居然还能这样?当场就拿着压岁钱下单了。现在想想这个进度,应该是主播12点解锁开始打通宵打出来的,也不容易。不记得是谁了,也许是谷歌,或者炒饭?
之后过了几天,12S先到了,跟着微博一起津津乐道地舔卡带,又室友们一起挤牛奶打手枪。打辩论备赛时,和队友一起在食堂二楼坐枯禅,我记得摸鱼的时候也是botw陪着我摸,很开心的日子了。
几个游戏几个时间排排坐就不说了,意思不大。当时我的恐怕绝想不到现在的一切是这个样子,也算是另一种罪与罚了。总之,继续努力吧。
220304 万物都是箱庭游戏?
“这个游戏使用了箱庭的理念”和“这个游戏是箱庭游戏”可以完全划等号吗?
线性3D叫小箱庭,箱庭叫中箱庭,开放世界叫大箱庭,那还要前面的区分干啥,万物都直接叫箱庭呗?旷野之息也别open air了,直接叫箱庭塞尔达呗,反正也是箱庭。
明明有官方分类的定义一种叫「通关型3D」一种叫「箱庭探索型3D」,非要指着通关型3D说这个也是箱庭啦,你们不要急着下定义区分啦,反正我是不理解为了啥。
TF:其实你仔细想一想,64和银河之间差别究竟有多大,虽说分到两边,实际上几乎是一个类型,选择不同目标中的一个,然后在设定好的环境下完成。硬要区分的话,也可以说64目标没有那么明确单一,所以有点偏向探索,不过划清界限就没必要了。
DS:我知道完全的划清界限是行不通的,中间的边界必然是模糊的。我也认可箱庭作为一种设计思路,不同程度出现在不同作品里。但是起码在目前的讨论语境(卡比即将发售)下3D世界和奥德赛这两者各自的方向是很明显的,强行说都是箱庭我觉得很没必要且略有不妥。
TF:我觉得虽然线性和开放可以作为一条轴的两端,但是箱庭似乎并不完全位于这条轴上。不过也确实也不能一股脑全当箱庭了。
220310 天堂之眼加料版推出的可能性?
感觉可能除了国内以外JOJO这几年没有特别大的人气增长,所以JOJO的游戏还是都是贴着动画播放同步推出的。而上天堂又正是石之海这一季的主线剧情,再加上同引擎同素材,那么很可能明年随着石之海的完播,天堂之眼的加料版也会推出!
当然应该还有一个JOJO手游~
220312 向前兼容与向后兼容
向前兼容:forward compatibility = upward compatibility
向后兼容:backward compatibility = downward compatibility
220314 三虫同框溜猴宣发的正确性?
说个马后炮,现在看来似乎当时索尼宣发还是很正确的?
我当时觉得索尼溜粉宣发很傻逼,三虫同框根本没必要严防死守,当时的逻辑是:再怎么样,有没有三虫这事儿首映第一天一定天下皆知。所以对于首映后的绝大部分观众,其实首映前索尼自己说还是首映后观众说不会影响;而肯去首映的观众,你不说三虫同框虽然会带来惊喜,但坦白讲这部分人你说不说他们也都来看首映了,没差别。总不至于你说了三虫同框他们有人原本买了票又退票吧…
其实当时看完我给了75还是80分,我就觉得是个公式化漫威电影+有点情怀,不太喜欢,但你要说烂那也不至于,印象里当时基本主流口碑差不多都是这样的。结果这几天的口碑,99%都在说烂透了,烂穿地心。想了一下,有一部分原因应该是三虫同框这事儿大家都知道了,不新鲜了,开始关注别的了,甚至画面早就在各大剪辑up主那里都看完了。
所以这么看如果索尼早几个月放了三虫同框预告片,刷刷刷好几轮,那可能当时就直接开骂了。虽然我还是觉得首映之前严防死守意义不大,但是现在我觉得大方向上确实是不该宣发这点了?
220317 高级会员送的DLC越多我反而越不想开
说起来,一个反逻辑的点是高级会员送的DLC越多我反而越不想开。
因为这些DLC比起租我更想买,然后就全都买了,而既然我DLC都买了,这个时候再开高级会员岂不是就亏了?所以DLC加的越多,我越不想开高级会员。
然后买DLC给任天堂送的钱越多……
220318 马车8,落差,恍惚,简单的快乐
昨天由于美区没解锁,久违地打了几把马车8原本的地图,上次玩可能都是17年了?
然后今天打到DLC的图,怎么讲,落差感还是有的。
同时由于原汁原味也有一些梦回马车7的微妙感觉,马车7是13年买的卡带,玩了几十个小时,也算是我第一个认真玩的马车,对第一张图尤其熟悉。所以当马车8里也玩到比较原汁原味的这张图的时候,真的有一种恍惚感。
仅对我个人而言,这部马车Tour逆向移植的DLC单独拉个游戏出来卖35可能我的体验会比打包成DLC塞马车8里卖25要更好,但也只能想想,商业上不可能这么来。
忏悔,其实我以前一直有一种隐隐的半老玩家优越感,觉得2019年以后还玩马车8(非职业)的,大概率就是蓝海玩家、轻度玩家、合家欢、无聊不无聊、怎么还玩马车8、谁还在买马车8?云云
直到这次DLC更新,终于再次意识到: 马车8真好玩!!
220321 马车8,动物森友会与十年之后
马车8 动物森友会的四季改变:在Wii U及任天堂Switch版本中,能够通过组合按键选择季节:L+A春天,R+A夏天,ZL+A秋天,ZR+A键冬天。在镜像模式下则为R+A春天,L+A夏天,ZR+A秋天,ZL+A冬天。(P.S.计时赛固定为夏天因此不适用上述方法。)
2013年看到WiiU上马车8的玩家,应该想不到十年之后他们还在玩马车8新出的DLC。
220322 解密游戏与战旗游戏,难受!
一天到晚解密游戏解密解密,哪来那么多秘密给你解?谜题的迷不明白吗,解谜游戏!还有战旗游戏。手滑正常,那种一本正经发个帖子然后通篇错词的我看着就难受。
220323 剧透这件事,其实很多人也没有那么介意。
剧透这件事,其实很多人也没有他们自己想象中的那么介意。
比如一个人,如果真的真的非常在乎初次体验内容带来的惊喜感,那应该像之前某位玩家说的那样在老头环发售前拒绝一切宣发、评测和演示。而对卡比来说,之前官网的能力演示和近期的媒体评分也不该看。毕竟看一点就少了上手一点的惊喜。同时真的很期待某游戏的玩家,在游戏发售前一段时间断社交媒体的例子也不少见。
而如果这些宣发看得很开心,那大概率不是完全不能接受剧透的体质。
同时如果只是成群结队咋咋唬唬地喊口号“不要剧透”,那和“不要抄袭”“不要盗版”很类似,更多的还是一种群体站队,而不是真的在在意或者讨论问题。
少点非黑即白,适度剧透还是有利于体验的,毕竟宣发也是一种剧透。
那么合理性的界限怎么划分呢?没啥别的办法,只能诉诸同理心和主流价值,随便列举一点个人观点:
- 如果后期剧情有反转或者某个伙伴NPC跳反,透了不好
- 如果后期有一个很重要的,有惊喜感的游戏机制,透了不好
- 后期的一般游戏机制,见仁见智,标题透/贴脸透不合适
- 游戏长度/多少关卡/完美的条件,个人无所谓,总的来说可以透
- 某些错过就无可挽回的内容,这属于开发商不干人事,透了是好事,多来点
220323 越认可玩家的价值,越要榨干玩家更多的钱包?
当一个游戏肝和氪可以相互替代的时候,如果我们认可肝的价值,那么氪的价值也会随之水涨船高。
具体来讲,如果辛苦肝一个月拿到的角色,氪2块钱直接送,那会不会觉得肝的很没意义?反之如果辛苦肝一个月拿到的角色,要氪2000块才能获取,会不会觉得自己肝的还挺值得的?
那么逻辑上似乎越认可玩家的价值(劳动),想要获取特定数量角色的玩家反而会付出更大的金钱代价。
220326 不看好RWBY冰雪帝国
剧情上看起来有很多Trailer和Volume1的内容,真的是往昔历历在目,但是如果都在信标的话为啥叫冰雪帝国呢,难道是之后有if线?
脸感觉有点崩,日语配音还是出戏,而且RWBY最重要的打戏看起来也是那种“做两三个重点镜头几秒完事,放PV里装一波”的套路
唉我也算难得8卷追完的人了,怎么说还是要看的。
220330 可以用“大白”称呼防疫人员吗?
毕业→离职,同学→同事,大白→防疫人员
博主原文是这叫用粉色卡通滤镜过滤现实世界,而我直觉上认为似乎最后一者和前两者有差异。想了一下大概是这个逻辑:
本身这三组词语替换是比喻的手法,比喻可不可以有,可以,庵野秀明拍完EVA终也说自己从动画“毕业”了,接下来要去拍电影。
那不可以有的是什么?是对现实的逃避和遮掩,是用喻体的性质去取代本体的性质,是真的以为自己有一堆同学而不是一堆同事。同事的所指被潜移默化地偏移到了同学的所指,“一起学习”取代“一起出卖劳动力”。而且这个偏移的所指要比原本的所指更娱乐化、更幼稚化。
大白,是基于电影超能陆战队里的大白形象和防疫人员外形上的相似性而产生的比喻,在这里有两点值得注意。一者“防疫人员”这个词其实不能很好地指向需要指代的人群,比如坐在指挥室里穿着正装的工作人员,也是防疫人员。“防疫人员”这个词本身是不包含外貌信息的,事实上我们想指称的应该是“一线防疫人员”或者“身着防护服的防疫人员”,而对于这种长词,找一个代号缩减是可以理解的。
其二是大白有一个幼稚化的所指吗?起码我对大白的印象是:医护机器人,温暖、强大,有牺牲、超级英雄。这是一个更理想的形象,但是否过度娱乐化和幼稚化,起码在我朴素认知里,没有。比起把叉车起外号叫叉酱,大白的娱乐化是有限的。
说到底还是“大白”在我这里本身是个正面形象,“身着防护服的一线防疫人员”也具备缩减长度的正当性,再加上没什么玩梗意味,因此在我这可以接受。